“给我800万美元,还你个世界第一大企业。”

2000年,带着技术和在澳洲的薪水共40万美元,施正荣回国准备大干一场。”一个熟人和我开玩笑,你是一条大鱼跑到小河里去了。”施正荣说,“那时的自己比较年轻,想的少,当时是要什么没什么,就凭着一腔热血。”

当年,施正荣像所有推销技术商人一样,拎着一个小挎包和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国内四处游说。在辗转了七八个城市之后,施正荣发现大部分地方政府官员都没听说过太阳能光伏产业,自己还常常被当成了骗子。

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 贵人出现了。无锡市原经委主任李延人为施正荣和无锡市政府牵线搭桥。终于,2001年,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由无锡市政府主导,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国联旗下的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等数家公司共同出资600万美元,占股75%,设立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而施正荣则以40万美元和估值160万美元的技术入股尚德,占股25%。这个海归创业者的第一步终于算是迈了出去。

施正荣依靠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迅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流程,同时依靠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使尚德设计的系统在价格上比西方企业低了20%—30%。此后,他开始奔走国外,寻找海外订单。在非洲、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中,尚德在众多西方企业的围攻下撕开了一条口子。

摆脱束缚,成功上市

以拉动投资居功自傲的李延人在尚德公司俨然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作为企业出资人,以李延人为首的本土高管开始对以施正荣为代表的海归派进行指手画脚,试图参与企业管理,这给施正荣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例如,李延人处理某些事时会越过施正荣,还曾经向基层的技术人员质疑施正荣的技术能力,甚至因为李在中间沟通不畅,使得国有股东与施正荣之间也产生了误解。最让施正荣接受不了的是,2004年尚德发生了创业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技术泄露事件,公司的一个骨干带着核心资料另投他门,而这个骨干的离职他事先毫不知情。"他是被人排挤走的。"施正荣说。施正荣逐渐感觉到来自公司内部被架空的威胁。要想让尚德公司取得成功,施正荣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力排众议也很重要。“那时候我才知道在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的重要性。我不希望再遇到这种复杂的局面。”于是,他从高盛公司获得了注资,并在 2005 年以 1 亿美元的价格买断了政府持有的股份。“从那时起,我才感到了自由。”他说。

摆脱束缚后,施正荣开始考虑上市。他先后考虑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就是没有想到纽交所,直到他接到一个电话:“纽交所的人想和你谈谈。”

更令施正荣意外的是纽交所董事总经理马度的突然造访。“你们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当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融资。”才下飞机的马度语速飞快,一脸的急切。马度的诚意感动了施正荣,开始连夜准备上市资料,准备说服董事会。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尚德电力上市

登上巅峰,显露脾性

2006年4月,尚德电力签约奥运会主体育馆项目。2006年中旬,尚德电力的股价达到40美元以上。2006年12月,产能扩张,尚德电力年产能力达到300兆瓦,成为全球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前三强。他的财富也迅速聚集。2006年,在《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榜”上,他以22亿美元排名第350位,远超福布斯2005年中国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与胡润百富榜首富黄光裕的14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新的首富。

凭借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击败一众互联网、房地产老板成为首富之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07年,英国《卫报》将施正荣评为“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施正荣似乎很愿意接受类似的国际性奖项,而在国内公开场合,则很享受观众要求合照和索要签名的举动。施正荣开始频繁地出席各种社会活动和行业论坛,并且越来越以光伏行业带头人自居。在一次新能源行业峰会上,甚至站在台上发言的施正荣指着台下坐着的诸多同行大佬和政府官员说,“你们回去要好好反省一下。”

在尚德上市之后,施正荣也逐渐也迷失在一种偏执的人生信念中。

2006年底,施正荣通过复杂的财务手段成立了亚洲硅业,并且慢慢从幕后操纵走向前台运作。亚洲硅业在成立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获得了来自尚德一份价值15亿美元的大单,而直到两年后亚洲硅业才开始向尚德提供多晶硅产品。 这种利益输送触碰了投资人和董事会的红线,并引发了尚德投资人对施正荣本人的巨大质疑。

据《南方周末》报道,当时尚德每年仅花在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活动上的资金就接近6000万元。倘若有活动要到北京举行,用施正荣的话说,“直接订钓鱼台国宾馆就好了”。

尚德电力上市后,施正荣聘请了一批曾经在英国石油公司、西门子、拜耳等跨国集团工作过的职业经理人,这使得一家中国民营企业颇有跨国企业的特色:内部人士透露说,只要有一名外国人在场,施正荣就要求所有的高管必须讲英文。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施正荣迷失了。迷失在自己的美梦中,据其友人披露,上市当天他就对友人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从那以后,金钱再也不是施正荣在乎的东西:花20万美元包一架公务机去参加达沃斯论坛,请了6个保镖贴身保护自己;购入近十辆顶级豪车,包括三辆雷克萨斯,一辆宝马,一辆奔驰S600,一辆顶级宾利,一辆路虎,一辆沃尔沃……

金融海啸,侥幸脱险

然而好景不长,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股价相比高位时普遍下跌了近九成,

施正荣也未能幸免。一份净亏损6590万美元的2008年四季报使无锡尚德和施正荣成为危机中的风暴眼。一夜之间,施正荣从最高点跌落,纷纷被媒体贴上“反思”“煎熬”的标签。“根本上说这是金融危机的大环境问题。光伏产业的泡沫是破裂了,但绝不代表这个产业失去了未来。”施正荣很无奈。

大半企业破产关闭,留下污染的环境。国内专家从企业行为中得出结论:光伏是高污染行业,把绿色卖到国外,把污染留在国内。个别公司的浮夸,也向政府传递错误信息。“其实光伏产业供大于求的局面本来在七八月份就要出现,只是金融危机把它提前了6~10个月。”施正荣认为这场危机的关键诱因是国内企业一哄而上。

不过,对于此次危机,施正荣很清醒,尚德仍然要保持一定的产能。2009年1月,尚德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达到1GW,这也是尚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投资烂尾,经营困难

在产能发展的同时,尚德开始章鱼式外延扩张,但屡掷重金投资,换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的失败。在2006年,尚德与美国MEMC公司签订类似于铁矿石长期协议的多晶硅十年采购供货协议,后来随着多晶硅的价格暴跌,尚德在2011年赔付2.12亿美元取消协议。

与此同时,尚德的债台也越筑越高。2007至2008年间,尚德通过各种方式在海外融资近10亿美元,而银行贷款则从2005年的0.56亿美元攀升至2010年的15亿美元。同时,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

在2010年的前三个季度,尚德电力净利润亏损额高达1.2亿美元,只是依靠第四季度,一笔计提的2.5亿美元基金投资收益,才大幅拉高了全年的利润水平,使得全年净利润达到2.6亿美元。而2011年,这个公司、行业、个人三个十年的交会点,施正荣是否还有这样的运气?

在美国上市的11家中国光伏企业里,尚德电力与英利绿色能源、天合光能号称市值三巨头。但11家公司中,尚德的产业链最短,它的多晶硅和硅片等原材料主要通过和上游供货商签订长期协议来保障。2011年第一季度,晶硅和硅片生产商的毛利率分别为50.8%和21.8%,但电池生产商毛利率为-9%。 光伏产业是否要走垂直整合之路,业内素有争论,施曾对此持保留态度。他希望做“最专业的电池及组件制造商”。就在他犹豫的同时,多家光伏企业都已沿着产业链以惊人速度向上游狂奔。 同时尚德的冥王星技术迟迟难以量产,仍属试验性质。尚德,当年的老大哥开始慢慢落伍了。

外患内忧,困难重重

不幸接踵而至。由于中国企业能获得更加可观的政府补贴,加之中国劳动力与环境治理成本低廉,光伏发电板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占领了全球大部分市场。由于价格过于低廉,2012年引发了欧美“反补贴、反倾销”的双反调查。欧美等主要市场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尚德的业绩受到重创。2011年,营收、毛利双双下滑;2012年上半年,尚德平均每天亏损1000万元。

更糟糕的是,2012年7月30日,尚德发布公告称,对公司投资的环球太阳能基金管理公司相关方提供的反担保展开调查。初步结果显示,该笔总额达5.6亿欧元的反担保系环球太阳能基金管理公司伪造,导致的结果是尚德将承担一切融资所产生的风险。尚德的自我毁灭模式由此开启。

8月15日,尚德电力CEO由公司CFO金纬接任。

公司形势急转直下的同时,尚德陷入了三方内斗。代表海外投资者利益的金纬,在成为尚德CEO之后,一方面关厂裁员,另一方面要求给自己加薪,尚德员工发布公开信要求金纬下课。此后金纬更是抛出无锡尚德破产以剥离上市公司尚德电力巨额债务的方案,这引起无锡市政府方面不满。

2012年9月,无锡市政府向施正荣表示愿意注资拯救尚德,但条件是要用施正荣的个人资产做担保。施正荣拒绝了,而有报道他通过关联交易,把尚德的大量财产转移到自己控制的公司名下,比如他幕后控制的亚洲硅业,获得了尚德长达16年期限、15亿美元的无条件支付合约。

宣告破产

3月18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向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申请。同一天,尚德电力发布公告,任命两名新董事。其中,此前担任无锡国联财务部经理的周卫平被任命为执行董事、总裁。这项任命被认为是无锡国联接手无锡尚德的信号。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裁定,对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破产重整。这意味着尚德电力的上市主体同时也是核心资产——无锡尚德进入破产重组程序。

12年3月21日,施正荣半年多来首次开腔,“作为公司创始人,我很想通过各方的支持使公司获得重生,再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施对尚德目前的破产重组局面反思道,“过去10年,我们对产业发展过于乐观,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内部管理却没有跟上;由于产业链不健全,一些投资决策没有达到效果,加上企业外部产能过剩、价格下跌、欧美双反等原因,使企业的造血功能剧减。”

多年之后,无锡当地国资企业再次进驻,准备收拾烂摊子。

结语

千禧年回国的班机上,或许施博士从未想到会走到这一步。然而结局就是这样真实得让人措手不及。施正荣和他一手缔造的光伏巨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局面。

本文由天塍书斋原创发布,未经同意谢绝转载。2019.01.1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