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源流
每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文化魅力,不同的社会氛围,服饰的风格特点也大不相同。在唐代文化“无所不包”的盛景下,女子可以穿男装驰骋田野,可以打破传统桎梏“慢束罗裙半露胸”;较之于唐风的开放阔达,整个宋代都被“存天理,灭人欲”的意识形态所影响,在审美格调上,女子身形以清瘦为美,服饰回归简约、素雅的传统之风。
褙子是宋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服饰,是从隋唐流行的“半臂”发展而来,《事物纪原·冠冕首饰·半臂》中记载:“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曰绰子。”(褙子又名绰子)宋代极其重视伦理纲常,连服饰也有等级之分,早期的褙子是地位低下的婢女穿的,后随着服饰形态的演变,原先的等级不再被遵行,褙子成了上至宫廷后妃,下至婢子伶人,不论权贵,不分男女,在朝野上下都可穿着的常服。女子最常见的搭配是内穿抹胸,下着百褶裙,外搭窄袖褙子。
唐·三彩梳妆女佣·绣花半臂 |陕西历史博物馆
直领对襟是褙子常见的样式,此外还有斜领交襟、盘领交襟等。不同于大袖的松阔飘逸,褙子窄而修身,整体呈直线型,两侧开衩,前后两襟平行不缝合,穿上后衬得身形纤细、修长,也符合宋代以瘦为美的理念,不仅如此,褙子的衣料轻便,这种不修边幅的设计更便于日常活动。
02
色彩
赵匡胤建立北宋时,就是一袭黄袍加身,宋承唐制,黄色成了帝王的御用色,也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普通平民百姓,乃至朝臣是不可用黄色作为服色。皇帝的朝服则是用绛色,领、袖、襟的边缘用黑色。宋代崇尚儒家“礼治”,建立了相应的官服制度,官员的服饰在用色上就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北宋前期,绛紫、绛朱为尊,青、绿次之。
宋宣祖赵弘殷| 台北故宫
民间常服的颜色多倾向于淡雅的青、绿、蓝、白等色,裙子的颜色会相对鲜艳一些,色彩搭配却十分和谐。理学力求的传统与保守,使服饰的色彩整体偏淡,一反唐代大红大绿这种对比强烈的“撞色”,即使使用对比色,也较为拘谨,用纯度低的浅红浅绿作为搭配。
“簟纹衫色娇黄浅”、“白襦女儿系青裙”、“揉蓝衫子杏黄裙”这样的颜色映入眼帘,别具风雅,追求的就是色彩的清新自然。
03
纹饰
工笔花鸟画在宋代达到鼎盛,其画笔法细腻,设色精细,勾勒之处细致至极。以凤、蝶为代表的“花鸟题材”和梅、兰、竹、菊为代表的“花卉题材”深受文人隐士的喜爱,寄托在衣饰纹样上,以求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南宋黄昇墓出土的烟色梅花罗绣单衣的花卉绶带,绣的便是“一年景”花开的纹样,繁花栩栩如生,层次错落有致。
宋代画风写生写实,侧面反映出宋代的美学追求是形式上的自然通俗、内涵里的诗意放逐。宋代褙子的纹样主要是写生折枝花式,这样的布局一改团花的散点均匀分布,让枝蔓穿插其间,缀花枝头,就如自然生长般蜿蜒。
在纹样的选取上,写实更多的是“重意”,大多纹样都蕴含着深厚丰富的寓意。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宋代笼锦:金线织的灯笼图案为主体,辅绣蜜蜂,流苏,分别代表谐音“丰”与“五谷”,取“五谷丰登”之意。
04
审美
程朱理学作为两宋的主张思想,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代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理念,讲究的是质朴,自然雕饰的理性之美。宋代偃武尚文,文人有着至高的地位,他们君子如风的气度反映在着装上就成了温润如玉,内敛出尘的风范。当他们临风写诗,竹林对弈,以儒雅翩然的形象站在世人面前时,他们的服装很难不被上下效仿。
《听琴图》 | 赵佶
“惟物洁净,不可异众”,褙子在这种审美理念下产生。宋代摒弃奢靡之风,衣着趋于简约保守,装饰上远不如唐朝的奢侈华丽,色彩也采用清雅的颜色,纹样多受花鸟画影响,这样独具宋代风尚的装束,在五千年悠久的服装史上留下绚烂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