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屈原与端午的捆绑

一直到南朝梁代,一本名叫《续齐谐记》的书把屈原和端午节第一次捆绑在一起,书中讲到长沙人遇到自称“三闾大夫”的幽灵喊冤,怪鱼虫吃了他的祭品,要大家用楝叶包裹粽子,彩丝缠绕。南梁距他投江至少七百年了,从此才让人开始把五月初五和屈原联系起来。

更有意思的是,屈原的绝命诗《怀沙》里写道“滔滔孟夏兮”,孟夏指的就是农历四月,而农历五月初五其实是仲夏。时间上有出入。闻一多先生就质疑:为什么偏偏将屈原投江安排到这个日期?很可能是后代统治者看中了他“忠君爱国”的形象,编个传说,借着端午节来宣扬忠君思想。

唐代诗人文秀在《咏端午》中也发问:“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意思是:端午由来到底是谁说的?大家都说是因为怀念屈原殉国开始的,可笑啊!那汹涌澎湃的汨罗江,水量充沛,声势浩大,却连一个忠臣的不白之冤都搞不清楚。

三、多元记忆的故事

其实,民间保留的端午记忆,从来不只有屈原一个人。比如在苏州一带,人们赛龙舟是为了祭祀“涛神”伍子胥。传说他被吴王夫差赐死,尸体下水后搁在钱塘江口,后来化作怒潮,人们划龙舟,原本是祈求江河安澜。

再往浙江上虞,有人端午吃粽子,是纪念东汉的孝女曹娥。她父亲不慎落水,她跳江寻找父亲;五天后,她竟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乡里乡亲就在五月初五这天投粽子入江,以示怀念。

广西一带也有端午节纪念东汉太守陈临的风俗,说是他临去职时政绩卓著,老百姓用端午来送行。

这么多人物故事在端午里流传,却在帝王历史叙事里渐渐被简化成“为了纪念屈原”。但从苏州到上虞,再到广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端午仪式和背后含义。这些丰富的民间元素,才是端午节的多元面貌。

四、被忽视的艾草雄黄

若把视线放在祭祀活动之外,端午节的另一个本质,其实是祛毒禳灾。先秦《夏小正》就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汉人把五月称为“恶月”,认为五月初五是“恶日”,连生在这天的婴儿都不敢留下。

端午常见的艾草、菖蒲、雄黄酒等,都是用来防虫驱毒的:

艾草和菖蒲:带有一定的挥发性,能驱赶蚊虫,也能抑菌;

雄黄酒:涂抹在皮肤上,据说能预防皮肤病;

兰草:五月洗浴时插满兰草,也能起到清洁、消毒的效果。

西晋《风土记》提到“夏至吃粽”,隋代《玉烛宝典》也把竞渡归到夏至的庆典中,可见这些习俗与夏季公共卫生紧密关联,而非简单的祭祀或纪念。

五、还原一个更“真实”的端午

新时代,赛龙舟毅然成为了商业活动,粽子包装越来越精美,但门前悬挂艾草的家庭越来越少,至于喷洒雄黄酒就更被人遗忘了。而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文化节日,不要只是忆起贵族屈原的忠魂,也该想想那些百越的普通先民对龙的崇敬,伍子胥的铮铮忠骨,曹娥的一片孝心,以及古人防病祛邪的智慧。

端午节的精神,不该被单一的叙事束缚,而应包容多种传统、尊重各地记忆。屈原固然伟大,但他只是端午故事中的一页。我们若能让更多散落在民间的故事重新浮出水面,才算真正还给这个伟大民族传统节日一个“多彩”的灵魂。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

欢迎订阅、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往期内容:

劳动节,到底是在庆祝谁?

五四青年节:觉醒年代真实一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