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防治红蜘蛛、蚜虫、潜叶蛾、粉虱、小菜蛾、菜青虫、烟青虫、棉铃虫、茶黄螨、蓟马等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害虫,还能防治地下害虫,并对小菜蛾、豆荚螟有特效,能与苏云金杆菌药剂混用,提高防治效果。
(4) 使用本品时不受温度、湿度条件的限制,方便性优于其他生物农药。
2、印楝素的杀虫范围
印楝素如果是高剂量的,能够有效杀死跳蚤或者臭虫等昆虫,低剂量的就可以把幼虫或者蛹等杀死。
防治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菜螟、黄曲条跳甲等
这种可以有效控制住昆虫激素的分泌,确保它没有足够的生育能力,尤其是对于驱赶或者触杀等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
3、印楝素的功效与作用
印楝提取物的活性成分在结构和成分上与昆虫体内许多激素类物质相似。当害虫吸食这些印楝活性成分后,自身体内激素平衡被破坏,内分泌系统运转失常,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失调。
以及大脑和身体各部分功能紊乱,以致生殖功能丧失,不能繁衍后代,最终使昆虫群体数量下降。例如,印楝活性成分Azadirachtin、Salannin和Nimbin都具有三萜类物质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与昆虫体内的某些激素荷尔蒙结构相似。
当这些活性成分进入昆虫体内后,许多昆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激素类物质的产生和释放被抑制,作为替代品,这些“模拟的荷尔蒙”参与了昆虫的新陈代谢活动,使昆虫的生长发育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4、印楝素的应用途径
主要用于防治美洲斑潜蝇幼虫、茶黄螨、蓟马、菜青虫、小菜蛾幼虫、甘蓝夜蛾幼虫、斜纹夜蛾幼虫、甜菜夜蛾幼虫、茶黄螨、蓟马等。
(1)防治十字花科类害虫:防治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菜螟、黄曲条跳甲等,于1~2龄幼虫盛发期时施药,用0.3%印楝素乳油800~1000倍液,或1%苦参印楝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
根据虫情约7天可再防治一次,也可使用其他药剂。0.3%印楝素乳油对小菜蛾药效与药量成正相关,可以高剂量使用。
每亩用150毫升兑水稀释400~500倍喷雾。由 于小菜蛾多在夜间活动,白天活动较少,因此施药应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2) 防治茄子豆类害虫:白粉虱、棉铃虫、夜蛾、蚜虫、叶螨、豆荚螟、斑潜蝇,0.3%印楝素乳油1000~1300倍液喷雾。
印楝粗提物中未知化合物、印楝油与印楝素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5、印楝素的生物活性
印楝素的防治谱非常广,对鳞翅目Lepid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等10余目400多种农、林、储粮和卫生害虫有生物活性。
对害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拒食、抑制生长发育、忌避、胃毒和绝育等作用,其中以拒食和抑制昆虫生长发育尤为显著,这2种作用方式在植物源农药研究中也最具代表性。
印楝素生物活性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Schmutterer调查研究了印楝素对不同目昆虫的生物活性。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从1981年开始对印楝提取物及印楝素的杀虫活性进行了研究。
先后对菜青虫Pieris rapae、斜纹夜蛾、小菜蛾、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瘿蚊Orseoia oryzae、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米象S. oryzae、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柑桔红蜘蛛Panonychus citri、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青脊竹蝗C. nigricornis、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黑卵蜂Tiphodytes robertae、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mulata、家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粘虫Mythimna separata和致倦库蚊Culex fatigans幼虫等20多种昆虫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
大多数研究都是用印楝不同部位提取物或印楝油来做试验,印楝素单体的活性效果往往不如那些含有大量活性未知的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印楝粗提物”;印楝粗提物中未知化合物、印楝油与印楝素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二、印楝素杀虫的药理作用
1、拒食作用:一般认为,印楝素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破坏昆虫口器上的化学感受器,刺激其特异性抑制型感觉细胞,或者阻断对取食刺激物(如蔗糖)起反应的感受器受体细胞的信号输入,从而抑制昆虫的取食行为。
抑制昆虫生长发育是印楝素最显著特点之一
Simmonds等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烟芽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等鳞翅目昆虫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印楝素可以刺激化学感受器上的抑制型神经元细胞,同时也会抑制对蔗糖敏感的神经细胞。
Luo等发现印楝素对菜青虫中间的栓锥感觉器的抑制型感受细胞虽然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但对两侧栓锥感觉器的蔗糖、氨基酸和芥子糖苷感受细胞没有作用。
Mordue等对多食性和寡食性昆虫研究显示,印楝素及其大部分类似物对化学感受器的抑制型神经元细胞都有刺激作用,而多食性和寡食性昆虫对印楝素敏感性有较大的差异,但不能确定这种差异是否与化学感受器上神经元受体的特异性和密度有关。
Qiao等利用电生理膜片钳技术在果蝇离体脑组织水平上研究了印楝素的拒食作用机理,发现印楝素通过抑制果蝇食道下神经节(Suboesophageal ganglion,SOG)区中间神经元的钙离子通道,降低胆碱能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的频率。
进而抑制SOG区胆碱能神经信号的传导。昆虫大多数味觉神经元投射于SOG,SOG是初级味觉信息的处理中心,与取食行为密切相关。
印楝素通过抑制昆虫SOG兴奋性胆碱能突触传递和钙离子通道,干扰昆虫神经中枢系统信息传导处理,起到拒食作用。
2、抑制生长发育:抑制昆虫生长发育是印楝素最显著特点之一。印楝素处理会导致昆虫体内蜕皮激素的滴度发生变化,如峰期延迟、下降或滞留时间延长。
使其表现出不能正常蜕皮、蜕皮受阻死亡、蜕皮后形成幼虫-蛹中间体、畸形蛹、羽化延迟或永久幼虫等典型症状。为此,Ruscoe等认为印楝素的结构与20-羟基蜕皮酮(即蜕皮激素)相似,可能直接与蜕皮激素竞争其受体从而抑制生长发育。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那是在印楝素化学结构尚未解析前对两者的误解。
印楝素能够抑制粉纹夜蛾Hi-5、斜纹夜蛾SL-1、草地贪夜蛾Sf9和粉纹夜蛾BTI-Tn-5B1-4等
Koolman等采用放射免疫法研究发现,印楝素并没有竞争蜕皮激素、也没有与蜕皮激素受体结合的活性,表明印楝素不能直接与蜕皮激素受体结合。
此外,应用放射免疫技术对离体培养前胸腺(添加印楝素及促前胸腺激素PTTH)的研究表明,印楝素对前胸腺合成蜕皮激素没有直接作用。说明蜕皮激素滴度的下降很可能是印楝素作用靶器官后的间接结果。
赵善欢等发现印楝素可导致亚洲玉米螟大脑萎缩,咽侧体和心侧体表现为稍肿大并较透明,前胸腺表现出病理变化症状。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印楝素的研究显示:印楝素对飞蝗若虫脑神经分泌蛋白的合成或释放具有抑制作用。
但是印楝素不能突破血脑屏障,只能分布其周缘。也有研究认为,印楝素并不直接干扰昆虫脑神经分泌蛋白的合成,只是间接影响其合成量。
近年来,印楝素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机理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Lai等构建了印楝素作用下昆虫的差异基因表达谱,提出印楝素通过昆虫幼虫营养-胰岛素信号途径调控蜕皮激素、抑制幼虫生长发育。
3、诱导细胞自噬和凋亡:印楝素引起昆虫个体发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机理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印楝素的作用机理研究逐渐从虫体转到细胞水平。
自1993年Rembold等报道印楝素可影响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9的增殖和蛋白合成后,β-微管蛋白、肌动蛋白和热激蛋白Hsp60先后被认为是印楝素的可能靶标。
但仍然难以解释印楝素引起昆虫生长发育抑制的复杂生理效应,例如,无法合理解析印楝素造成蜕皮激素滴度降低现象。
从细胞形态学上分别证明了印楝素能够抑制粉纹夜蛾Hi-5、斜纹夜蛾SL-1、草地贪夜蛾Sf9和粉纹夜蛾BTI-Tn-5B1-4等。
以上内容由济南祺茂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欢迎您留言评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